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突显,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化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甚至出现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与黑苔爆发现象。
水体黑臭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极端表现,水体呈现厌氧状态,腐败菌滋生,水体理化性质表现为强还原性,不适合水生生物生存,水体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受物种存在,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
技术简介
1、控源截污纳管就地处理技术
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污水排放口、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合流制污水系统沿岸排放口等永久性工程治理。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就地收集,从源头上对黑臭河污染进行根治。
2、清淤疏浚技术
一般而言适用于所有黑臭水体,尤其是重度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物的清理,快速降低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包括机械清淤和水力清淤等方式,工程中需考虑城市水体原有黑臭水的存储和净化措施。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清淤工作不得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清淤后回水水质应满足“无黑臭”的指标要求。
3、生态净化技术
广泛应用于城市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系统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
4、人工曝气增氧技术
主要适用于整治后城市水体的水质保持,具有水体复氧功能,可有效提升局部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并加大区域水体流动性。主要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工增氧的同时,辅助提升水体流动性能;射流和喷泉的水柱喷射高度不宜超过1米,否则容易形成气溶胶或水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5、河岸修复技术
主要用于已有硬化河岸(湖岸)的生态修复,属于城市水体污染治理的长效措施。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需进行植物收割的,应选定合适的季节。
6、工程菌治理技术
兴起于西方欧美地区,其原理基于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生物筛选技术优选出特种工程菌,对应不同污染物,进行靶向处理。通过直接向黑臭水体中投加工程菌,结合曝气增氧等措施,实现水体黑臭的短暂消除。
7、垃圾及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技术
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与水体水生植物和岸带植物的季节性收割、季节性落叶及水面漂浮物的清理。沿岸垃圾清理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临时堆放点的清理属于一次性工程措施,应一次清理到位。水生植物、岸带植物和落叶等属于季节性的水体内源污染物,需在干枯腐烂前清理,水面漂浮物主要包括各种落叶、塑料袋、其他生活垃圾等,需要长期清捞维护。